教师节特稿 | 刘君:驭风味之力通中西之道

文字:康珺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9-23 字号:

如果你以为化学课就是试管、方程和枯燥的公式,那刘君教授的《酒类风味化学》一定会颠覆你的想象。在这里,酒香是“可计算的风味密码”,酿酒是“微生物的狂欢派对”,而课堂,则是一场融贯中西、穿越古今的“味觉冒险”。

9月10日,学校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君教授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之一,接过荣誉证书,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跨学科的实践经历和极具创新力的课程建设,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作为《酒类风味化学》课程负责人,他不仅带领课程入选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更推动其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与科技融合传播的“舌尖使者”。

“跨界”教育实验:从副区长到酿酒教授

刘君教授的履历,读起来像是一部“跨界实战录”:海外留学归国、曾挂职副区长、现任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国家级课程负责人……这些看似不搭界的身份,却在他的课堂中奇妙地融合。

“挂职时我常说‘民生为大’,教书时我说‘学生为本’。”刘君爽朗一笑,“其实本质上都是——对人负责。”他把区县调研中的产业案例带进课堂,把政府的宏观思维转化为学生的系统视角。他甚至把“乡村振兴”和“酒业升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设计一款酒时,不仅要考虑风味,还要思考:“它能不能带动一个村的产业?能不能成为一张文化名片?”

“他的课像是一部实战纪录片,我们不仅是学生,更是参与者。”一名学生这样评价。

AI酿酒、六元融合:这是一门“会进化”的课

《酒类风味化学》听起来很“硬核”,但上过课的学生都说:“刺激得像在闯关!”刘君教授把AI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用数据“解码”风味。比如,通过智能设备监测发酵过程,学生可以实时看到风味物质的变化曲线:“原来‘酱香’不是玄学,是酯类物质在发力!”

他构建的“六元融合”教学模式,更是让课堂变成了一个“多维作战平台”——线上线下融合:学生课前看MOOC预习,课上进车间实操,课后在平台上“激烈交锋”;校内校外联动:五粮液的工程师走进课堂,学生走进酒厂实验室,“学酿酒的不会品酒?那是不可能的”;师生协同攻坚:他常说:“我不是在‘教’,我是在和你们一起‘攻克风味堡垒’。”

最让学生津津乐道的是“三元评价”——教师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就像实战演练,你知道自己差多少战力,也知道队友有多可靠。”

从宜宾到印尼:这门课如何“出海”成为文化桥梁?

2023年,《酒类风味化学》国际版入选教育部“拓金计划”,走向印尼、泰国等“一带一路”国家。刘君教授自信地说:“我们现在是‘用风味开路’。”他主编的中英文双语教材《中国白酒风味化学》,不仅被国内多所高校采用,还成了东南亚酒企的“实战手册”。“他们原来靠经验酿酒,现在开始看数据、做检测——这是我们中国技术的输出,更是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课程国际版中,刘君特意加入了“中外酒文化对比”模块。“比如讲中国白酒的‘绵甜净爽’,也会对比印尼棕榈酒的‘热带风味’。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对比中理解差异、尊重多元。”

“我本蜡烛,哪惧成灰”:一位师者的执着与坚守

学生评教92.9分,95.8%的学生认为“课程让我更主动学习”——这些数字背后,是刘君对教学近乎“执着”的用心。

刘君曾被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他说这份荣誉是“教学初心坐标”,更是“动力源”。“每次备课,我都会问自己:如果我是学生,我会觉得这节课够不够劲儿?”他的课堂常常飘着酒香——不是真喝酒,而是通过风味提取物让学生“闻香识酒”。“我们要让知识可感知、可触摸、可回味。”

教师节那天,他对学生说:“你们积极求知,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而对同行,他说:“教育是一场向光而行的远征。我们要以信念为火,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风味不止于味蕾,教育不止于课堂

如今,《酒类风味化学》不仅是国家级一流课程,更是一门“有生命力的课”。它从课堂走向产业,从宜宾走向世界,从技术走向文化。而刘君教授,依然在那间有时飘着酒香、有时闪着数据屏幕的教室里,带着学生一边“破解”风味,一边做学问。

他说:“教育的核心,不止于传技,更在于‘酿人’——用时间沉淀思考,用探索转化智慧,最终酝酿出独特的人生风味。”或许正如某位学生在课程评价中写的那样:“上他的课,就像品一杯好酒——初尝带劲,回味悠长,终成记忆中最醇厚的力量。”

【复审:许筠柱  终审:万燚】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