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大咖”,却让一门濒临取消的公共基础课焕发生机;他没有显赫的头衔,却带领团队一举拿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他是蓝集明,四川轻化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一位从炼钢厂走进大学课堂的“跨界者”,一位用计算思维重塑通识教育的革新者。
从车间到讲台:用“真问题”重塑课堂
蓝集明的教育之路,颇为“非典型”。早年在攀钢的工作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什么是“真实的需求”。他从一线工人做起,做过技术员、管过项目,还因在计算机控制系统改造中的突出表现,被评为“攀钢青年创新能手”。这段停留在简历里的经历,真切地塑造了他的教学风格——“务实”二字,贯穿始终。
蓝集明把这份认知带进课堂,他坚信:“计算机不是用来应付考试的,而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从不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而是设计出大量源于企业实践、贴近专业需求的案例,引导学生像工程师一样思考,让《大学计算机》从“操作手册”课变成了“思维训练”课。
一门课程的“逆袭”:五年磨一剑的“国家级突破”
2019年,《大学计算机》课程正面临可能被取消的局面,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刚接手这门课时,“别人都在准备申报第一批国家一流课程了,我们才起步。”
但是,蓝集明没有畏难,反而看到了重塑的机遇。他带领团队构建“1+2+X”课程体系,编著5本A类教材,搭建游戏式闯关作业平台,引入企业真实案例……五年时间,团队清晨即至、深夜方归,从校级、省级课程一路攻坚,最终跻身国家级一流课程行列,完成了这场漂亮的“逆袭”。
“我们用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果打动了专家。”他说得平静,却透着一股韧劲。
“双螺旋”育人:计算思维与家国情怀的自然融合
蓝集明不喜欢喊口号,他喜欢用结构说话。他提出的“双螺旋”课程结构,将“计算思维”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像DNA的两条链一样相互交织、共同演进。举个例子:在讲函数的递归时,他不直接抛出概念,而是引用《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阐释其中隐含的“递归逻辑”,再引申到编程中函数的递归求解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理解了东方智慧与计算机科学的共鸣。
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荣获多项全国教学案例一等奖,更真正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规模与质量兼得:用技术赋能万人课堂
近两学期,蓝集明团队的选课学生人数超过1.3万人,他依托“MOOC+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实现了“规模教学,精细管理”。智能平台支持作业在线评判、学习行为自动统计和分析、线上实时答疑;与企业合作的WPS AI、虚拟仿真平台为学生提供前沿技术体验。他建立了一套客观、公正、透明、可追溯的评价体系,杜绝“主观加分”,让学生每一分成绩都“有迹可循”。
当很多学校还在使用微软Windows + Office教学时,蓝集明早已牵头主编了基于国产UOS + WPS Office的教材。这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响应国家“信创”战略的真实行动。“我们要让学生从第一天起,就在国产软件的生态环境中学习、思考、创新。”他与国内知名的大型软件开发公司金山和统信合作,共建实训平台、引入AI功能、开通万人免费账号……学生不仅掌握了技能,更建立了对国产技术的信心。
“教育要沉心静气,从讲好一个概念、做好一张PPT开始”,这是蓝集明对青年教师的建议,也是他自己躬行实践的信条。
他不是“网红教师”,却让学生爱上了计算机;他不是“科研大佬”,却把一门通识课教成了“国家精品”。
他用二十年的时间证明:教育不是填满容器,而是点燃火焰。而蓝集明自己,就是那根默默燃烧的火柴。
【复审:许筠柱 终审:万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