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稿 | 曾涛:二十年磨一课,她把“设备基础”讲成了学生的“梦想基石”

文字:康珺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9-18 字号:

9月10日,四川轻化工大学表彰了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在这份熠熠生辉的名单中,机械工程学院的曾涛教授,格外引人注目。

她是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负责人,是学生口中“能把枯燥工程课讲出热血剧味道”的曾老师;是六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的“硬核教授”,更是学生心目中“有光”的引路人。

荣誉是责任,不是勋章

“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四川省三八红旗手”……这些称号在外人看来光芒夺目,但对曾涛来说,它们更像是一道道无声的鞭策。“这些荣誉是对所有扎根教学科研一线女教师的肯定,更是提醒我:你要配得上这些荣誉,就必须做得更好。”

2005年,《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立项省级精品课程。从此,曾涛及团队如工匠打磨利剑般,在这门课上一磨就是二十年。问及坚守的秘密,她的回答温柔且坚定:“因为三件事:热爱,所以不倦;责任,所以不敢懈怠;被需要、能影响、见证成长——所以幸福。”

课堂有螺栓垫片,更有家国情怀

你想象中工科课堂是什么样?公式满天飞?图纸堆成山?曾涛的课堂却别开生面。

讲到“压力容器密封设计”,她不会简单列出一串公式,而是抛出一个个“灵魂拷问”:“最贵的垫片就是最好的吗?”“如果一个密封点失效,会发生什么?”她会带学生回顾我国高压密封技术从被国外“卡脖子”到实现自主研发的艰辛历程;展示国内外重大安全事故的现场照片,轻轻地说:“这不是零件损坏,是生命消逝、家庭破碎。”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思政’,而是盐溶于水,看不见却尝得到——它是一种自然的流淌。”在曾涛看来,工科课堂不仅是传技,更是育人:“我们要教的,不只是一个工程师,更是一个有担当、有温度的人。”

打破传统课堂沉默:“四阶段五混合”激活教学新生态

传统课堂“满堂灌”?学生沉默如“黑洞”?曾涛不答应!她率团队打造出“四阶段、五混合”教学模式,把单向讲课变成多维探索:四阶段——课前线上自学→课中案例攻坚→课后复习巩固→实战应用落地,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像“闯关”一样吸收知识;五混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资源混合、方法混合、环境混合、评价混合——五种混合策略打出一套教学“组合拳”,彻底激活课堂。

“我们要把‘被动灌输’变‘主动探索’,把‘纸上谈兵’变‘真刀真枪’!” 在团队的努力下,曾涛的课堂成了“创新孵化器”: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10余项、省级30余项;她主持的MOOC课程已上线7期,吸引7000多人注册学习,浏览量突破30万——这门课早已“破圈”,成为多校学子口中的“宝藏课程”。

师者心声:教育的接力需要爱与传承

教师节收获荣耀,曾涛最想说的是“谢谢”。

她对学生深情寄语:“谢谢你们,我亲爱的同学们。请一定保持好奇、永远心怀理想,勇敢地去创造属于你们这一代人的未来。”

对青年教师,她真诚嘱托:“谢谢你们,教育的接力者。请务必爱护身体、守护自己最初的热爱。愿你们既能脚踏实地深耕教学,也能仰望星空,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味、品德的‘大先生’。”

她定义“卓越”:顶天立地,更要怀揣“赤子之心”

作为课程负责人,曾涛对“卓越工程人才”有自己的理解:“卓越,绝不只是成绩好——它应是‘顶天的见识’和‘立地的本领’的结合。”

顶天的见识——是把握前沿、视野开阔、能跨界创新;立地的本领——是理论扎实、技能精湛、能深入一线解决真问题。而最重要的是,在这之上,必须有一颗“家国赤子之心”。

曾涛认为,四川轻化工大学正是这样一片培养“实干家”的土壤:扎根行业、产教融合、传承“652精神”……“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走出去时脚步踏实、眼里有光。”

二十年一站,曾涛把一门专业基础课,打造成有逻辑、有故事、有温度的人生大课。她曾说:“教育是看不见的传递,是心与心的共鸣。”而她,正是这样一位——让学生听见工程的声音、看见理想的光芒的“点灯人”。

【复审:许筠柱  终审:万燚】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