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校长特别奖”的荣誉来临,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马菁菁同学以一份用“搭、破、扛”三重身份书写的“全面发展答卷”,荣膺了这所校园里至高的认可。她的思绪清晰地锚定在一个字上——“搭”。“这个‘搭’字,最能代表这份荣誉对我的深层肯定。”她语气笃定地分享道,“它不仅仅是我搭建师生桥梁、推动成长平台的行动标签,更是一种核心的‘连接思维’。”
从班级团支部书记、团委学生会心理工作部部长、人工智能技术协会理事会秘书长,再到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马菁菁的足迹贯穿了学生工作的三级体系。这份“跨度最大”的经历,在她看来是充满挑战的“三重跨越”。“挑战就在于角色的快速切换。”她坦言,“从班级事务的具体执行者,到学院活动的统筹协调者,再到校级平台的战略引领者,思维模式需要不断调整。” 尤其当课表排满,学业与工作双重加压时,“凌晨梳理工作清单”成了常态。“尽管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收获是巨大的。”她强调,“这让我学会了从学校发展全局的视角去设计服务;掌握了‘向下扎根、向上统筹’的方法论;更重要的是,我深刻理解到学生工作的本质就是‘搭梯子’,三级经历让我能更精准地对接不同层级同学的需求。这不是简单的职位累加,而是让‘服务意识’升维为系统赋能。”
作为从“执行者”蜕变而来的“引领者”,马菁菁对领导力有独到的见解。“我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是能带大家一起往前走。”她直指核心,“不光自己要知道做什么,更要看清同学们的需求,用结构化思维,把大目标拆解成小步骤,让每个人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能做的事,在协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看见自己的成长坐标。” 在她看来,这种能力比单纯的“领导技巧”更贴近引领的本质。
如何将服务落到实处?在策划覆盖3000余人次的大型活动时,马菁菁自有一套“两步走”策略。“第一步,就是‘把耳朵贴在同学中间’,”她举例说明,“比如办心理健康教育类活动前,我会带着团队走访班级同学,线上采访不同年级的想法,根据真实需求来策划。” 第二步则是“‘给活动装个调节阀门’,”她形象地比喻道,“把活动分成不同部分,代表不同难度和需求度,这样既鼓励参与,也让不同年级同学各取所需。” 她总结活动的真谛:“核心就是别把活动当成‘完成任务’,而要像拼拼图:先看清大家手里缺哪块,再搭个台阶让每个人都能勾到自己的那一块。”
身兼数职的她,学业成绩稳居专业前10%,斩获国家奖学金,更以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的身份策划过多场校级活动。当被问及如何平衡繁重的学生工作与学业时,她的答案出乎意料地生动,“得像‘海王’一样,给学习和工作‘错峰约会’。” 她的日程表上没有模糊的“待办事项”,只有被切割成分钟模块的任务。“学习需要专注的陪伴,我会带着它去图书馆‘独处’;而工作喜欢‘突袭’,所以每天必须留白。”她笑着解释自己的“象限法则”——将任务按紧急与重要程度分类,与团队协商进度,为突发工作预留“缓冲带”。这就是她的时间管理技巧。
作为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她对想要在学生工作中锻炼自己的学弟学妹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别一开始就盯着校级职位,要先把身边的小事做好。她强调,学生工作不仅是完成任务,更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她经常观察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同学处理问题的方式,虚心请教并总结心得。在她看来,校级平台的意义不在于能管多少人,而在于能连接多少资源。她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联系各大校级组织联合举办招新活动,利用多方资源提升组织的知名度。她比喻道就像炼钢,先在小事里把火候练足,往上走时才能扛得住分量。
获得校长特别奖对她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她更愿意将其视为一个新的起点。这个奖,像是给过去的所有成就盖了个'川轻化'邮章,她说道。作为一名毕业生,她对自己的期许不是站在领奖台上发光,而是带着服务他人的初心,成为那个在人群里搭梯子、在边界前破圈子、在责任前扛担子的人。她希望未来的自己永远保持在路上的姿态,继续前行。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卓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平衡与坚持中逐渐实现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她都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用心管理时间,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复审:李香 终审:万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