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设计为笔,绘就青春担当——校长特别奖获得者杨海帅的破局之路

文字:张堡榕 王静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7-01 字号:

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19级学生杨海帅连续两年专业排名第一,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丰富的创业实战经验以及对乡村的硬核贡献,荣获2025年校长特别奖,展现了其独特的个人魅力与社会价值。

学术筑基:方法论成就专业领跑者

杨海帅构建了明确且具有实施路径的学术研究体系。在基础能力强化方面,他平均每天投入 4 小时来研究《传统纹样构成》《设计心理学》等核心课程,累计完成了 12 项专题研究。其中,豫南剪纸数字化项目荣获校级学术优秀奖。

在竞赛反哺机制方面,杨海帅也有出色表现。在全国高校文旅设计大赛中的获奖作品《楚纹新语》直接转化为《文化衍生品设计》课程成果,该课程获得了 94 分(满分 100)。同时,他将竞赛积累的用户调研数据用于优化课程作业,使《农产品包装设计》方案落地转化率提升40%。

创业实战:撕掉“学生团队”标签

2022年3月,杨海帅注册成立“匠造设计工作室”,主营乡村文旅视觉设计。创业过程中,他遭遇了三大实质困境并成功破解。在专业质疑方面,某县文旅局提案会上,负责人当场质疑:“学生做的方案能执行吗?”面对这一困境,杨海帅带领团队驻点调研7天,出具32页《地域文化元素分析报告》,最终方案采纳率从17%提升至100%。资源短缺也是一大难题,首批产品打样需 3万元,而自筹资金仅8000元。杨海帅申请入驻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获免费3D打印机使用权,降低了原型制作成本76%。运营风险同样不容忽视,2023年5月,有客户拒付尾款,称“设计未达商业标准”。杨海帅启用合同补充条款,委托科技园法律顾问仲裁,成功追回欠款4.2万元,并完善了风控体系。杨海帅的创业成果显著,他完成了3县12村品牌设计项目,助农增收140万元;开发“非遗活化”系列文创产品,获2项外观设计专利;2023年营收达68万元,吸纳6名同专业学生就业。

乡村实践:设计赋能的硬核贡献

杨海帅主导的《雪忆故园》宣传片在零下12℃环境拍摄14天,覆盖信阳7个非遗项目,全网播放量3.2万,带动3个乡镇春节旅游收入增35%。此外,其AR拜年视频融合皮影戏元素,用户扫码触发动画,互动率达18.7%(行业均值 5.3%)。在茶罐包装升级项目中,采用楠竹罐体+湿度感应纸,使茶叶溢价40%,年增收107万元。板栗视觉系统项目通过设计“刺球IP”形象和真空小包装,成功将产品引入永辉超市,销量提升了200%。同时,杨海帅在信阳平桥区4村开展美育课,留守儿童色彩感知测试得分提升41.2%。

杨海帅使用Notion建立“学术-创业-公益”三轨甘特图,利用碎片时间处理事务性工作,日均节省2.1小时。他也不断完善团队协作规则,周会必含3项议程:问题溯源→责任分配→时限承诺。项目分工表公示贡献率,例如农产品包装项目设计占70%,调研占 30%。

“心”火相传:照亮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在八场面向师弟师妹的分享会上,他反复强调的核心是——“主动破局”。他深信大学是试错成本最低、可能性无限的黄金期,唯有主动出击才能驱散迷雾。他鼓励大家探索边界,别囿于课表与专业,大胆涉足跨学科讲座、社团活动、跨领域竞赛。他坦言,正是好奇驱动的创业赛,意外挖掘出组织协调潜能;支教经历,则让他深刻领悟知识传递的价值,就像一把钥匙,为后来者打开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门。他鼓励大家拥抱挑战,无惧失败,无论是团队摩擦还是志愿活动中的突发状况,每一次困境都是能力升级的跳板。也支持大家连接资源,学校的实验室、导师、校友网络是宝藏。主动请教、加入项目组,方能触及课堂外的真实脉搏。

他寄语后来者:与其等待,不如破局,在探索、挑战与行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坐标,就像一位勇敢的探险家,在未知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宝藏。

光环之下:清醒与责任并肩同行

当国家权威媒体的聚光灯聚焦于他,他更清醒于公共表达的分寸感与责任感。每一次分享,他都字斟句酌,既展现真实历程,更突出团队力量、学校支持与政策托举,力避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就像一位谦逊的学者,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深知,公众关注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传递正向价值的沉甸甸使命,就像一位肩负重任的使者,要将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每一次掌声响起,他都在复盘不足,将外界认可转化为攀登新峰的燃料。面对质疑,他理性甄别:虚心接纳建设性意见,改进提升;对非理性声音则不为所动,因他确信,唯有以持续踏实的行动创造新绩,以真诚之心直面挑战,才是回应世界的最强音。

未来画布:以青春之名绘就家国壮丽篇章

展望未来的人生画布,他正以奋斗为青春调色。当下,他全力备战研究生考试,渴望在更广阔的知识殿堂深造,为未来积蓄更强动能。

他梦想投身乡村振兴伟业,用专业智慧激活乡村发展引擎,在农产品推广、乡村文旅建设中贡献力量,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图景的实现;他亦愿扎根基层治理,参与社区营造与公共服务优化,提升万千百姓的生活幸福感;他还渴望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接力者,以多元方式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机,筑牢民族自信的根基。他誓言,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发展的壮阔洪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以青春之名,书写无愧时代的精彩答卷。

他如同一棵深深向下扎根、又努力向上生长的树,在学术的沃土中汲取养分,在创业的风雨中历练成长,在公益的阳光下舒展枝叶。他用清晰的规划将时间编织成锦,用不懈的突破将质疑化为掌声。当许多人还在定义青春时,他早已用行动写下注脚——青春的价值。这画卷的留白处,正被一腔赤诚填满:那是为乡村注入的活力,为社区带来的温度,为文化点燃的星火。他的故事远未完结,正如这个时代给予奋斗者的舞台,永远明亮而宽广,让我们共同期待他在未来的道路上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复审:李香  终审:万燚】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