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届毕业生的校长特别奖评选中,土木工程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陈芷芊在无数优秀学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十位获奖者之一。这不仅是对她个人成绩的认可,也是一个六十余载基建家族的时代回响。从祖辈的油毡工棚到她的BIM建模软件,三代人的工程血脉在这位年轻学子身上完成了数字化时代的华丽转身。
山河为证:血脉里的基建基因
“小时候,爷爷总爱说起开大货车运建材的日子。车轮比人还高,得踩着梯子爬进驾驶室。”陈芷芊的成长轨迹铺满了家族的工程记忆:爷爷奶奶在龚嘴水电站的油毡工棚里相识……父母在小浪底工地的搅拌机轰鸣中相恋。泛黄的老照片里,爷爷第一次驾驶奔驰卡车时眼里的光,母亲在小浪底水电站冻出鼻炎的寒夜,都成为她生命中最初的坐标系。当高考志愿表摆在面前,这个基建世家的女孩却展现出了独立的判断。“考虑过英语专业,也犹豫过土木工程。”陈芷芊坦言道。这时,父亲一句“选你喜欢的,但选了就要坚持”,成为她穿越迷茫的灯塔。最终,她在工程造价专业找到支点:“既延续‘基建报国’的家族道路,又能发挥我擅计算的特质。”
毫米精度:数字时代的工程传承
走进陈芷芊的宿舍,墙上满满当当的日程表是她无声但坚实的脚印:雅思7分的背后是连续7个月每天3小时口语训练;38门课程90+的成绩源自期末每天16小时的高强度学习。当同学惊讶于她的C语言满分时,没人知道她提前研读两遍教材,刷完300道题库。
“真正的传承不是守成,而是突破。”她的竞赛地图印证着这种理念。70余次竞赛中,她刻意选择通用型赛事锤炼跨界能力:用BIM技术模拟高山峡谷运输成本,以数字建筑优化混凝土浇筑方案。在全国高校BIM大赛的作品里,大型基建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控的思维,与祖辈在物资匮乏年代保证工程进度的智慧遥相呼应。
虚拟与现实:动画里的基建未来
作为 BIMFILM动画团队核心,陈芷芊的电脑里存着改变行业的密钥。“通过4D施工模拟,能预判风险降低返工率。”她展示的动画中,钢筋如生命体般在虚拟空间生长缠绕。她指着屏幕说道:“父辈靠经验,我们要靠‘经验+数据’。”在她构思的动画脚本里,爷爷驾驶的奔驰卡车正穿越时空隧道,化作数字工地上穿梭的智能建造机器人。当父亲看到这些成果时不禁感慨:“我们当年靠手绘图纸,你们竟能把整个工程提前‘演'出来!”这种技术革新正融入她的职业蓝图。作为学院首位签约水电七局的毕业生,她渴望参与水利水电领域的BIM深度应用项目。
抵达人心:基建精神的温度
陈芷芊的书桌上,摆放着“二星志愿者”徽章。大一时在家属院陪伴退休老人的经历,让她读懂了基建最深的温度。她对记者说道:“看着老人们摩挲着泛黄的工程照片,突然明白那些钢筋水泥里浇铸着几代人的青春。”当被问及获奖感受时,她望向窗外正在建造的高楼大厦,“我们吃的苦,最后都会变成别人脚下的路。就像父亲说的:现在流的汗,以后都变成老百姓脸上的笑。”暮色中,工地塔吊的灯光次第亮起,宛若接续的星辰。这个将家族相册存入云端的女孩,正以代码为砖,在数字时代续写着“抵达人心”的基建史诗。
陈芷芋的手机备忘录里存着给新生的寄语:“别被绩点困住,但《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要翻烂;多参加 BIM 竞赛,那是课堂知识的炼金炉;最重要的——找到让你眼中有光的事物,就像我爷爷看见他的奔驰卡车,就像我在铁路建模完成时,听见未来列车穿越山河时的汽笛。”
【复审:李香 终审:万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