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院2021级工程管理专业的李滢,如逐光者般在学业、竞赛、学生工作等领域一路奋进。她不仅是校长特别奖的获得者,更以亲身经历为学弟学妹们勾勒出青春逐梦的清晰轨迹,而在这诸多精彩中,竞赛征程里那些拼搏故事,尤为令人动容。
提及竞赛,李滢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属于奋斗者的热忱。在国家级A类学科竞赛的赛道上,她一路披荆斩棘,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数字建筑创新应用大赛两次全国三等奖。这些荣誉背后,是无数个与团队并肩作战的日夜。
当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参与第十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时,李滢负责安装模型建设与清单导出。“这活儿看着不算最起眼,但特别关键,前期做不好,后面同学根本没法推进。”她笑着回忆,可这笑容背后,是数不清的艰辛。非水电气消防专业出身的她,面对复杂图纸,如同“看天书”。那段日子,机房成了她的“第二个宿舍”,一下课就扎进去,对着视频一点点学、一点点练,遇到不懂的,就逮着老师、学姐问。“有一次为了弄明白一个构件匹配问题,在机房熬到凌晨,差点错过门禁时间。”她调侃道,可正是这样死磕到底的劲儿,让她啃下硬骨头,为团队筑牢了前期基础。
而当身份转变为队长,带领团队冲击全国数字建筑创新应用大赛时,挑战升级。“最大的难题是把一群人拧成一股绳,还得让大家都跑对方向。”李滢坦言。找队友时,她精挑细选,就为凑“志同道合、能扛事儿”的团队;分配任务,得摸清每个人的优势短板,像搭积木一样把活儿分到最顺手的人手里;跟进进度,要时刻盯着,谁卡壳了赶紧补位,谁松懈了及时打气。
有一回,团队成员因模型细节起了争执,进度陷入停滞。李滢没急着拍板,而是拉着大家坐下来,从项目目标聊到各自初心,“咱们不是为了争输赢,是为了一起拿奖、一起成长呀。”一番交心,解开疙瘩,团队又活力满满往前冲。在她的努力下,团队两次斩获全国三等奖,而她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从“只会自己往前冲的选手”,变成“能带着一群人跑的队长”,专业能力和领导力飞速提升。
当然,李滢的精彩不止于竞赛。学业上,“对平庸的不甘心” 驱动她多次获评校级三好学生、拿下省级优秀毕业生;时间管理上,她用“做一件事就专注一件事”的法则,平衡学业、竞赛与学生工作,大三时专业课程繁重、支部工作琐碎、竞赛任务吃紧,她却能一三五泡机房建模,二四六处理支部事儿,还能挤出时间健身调整,把繁杂日子过成有序的诗。
学生工作里,从班级团支部副书记到学院团委学生会部长,再到党支部副书记,每个岗位她都认真打磨。当部长组织毕业晚会,她绞尽脑汁把创新性、参与度融合;思想上积极求进,入党信念坚定,用行动诠释 “优秀共青团干部”“五四红旗干部之星” 的担当:学习时主动坐在第一排带动氛围,生活中热心帮扶同学,主动向党组织靠拢。获得校长特别奖后,她更清晰地认识到 “榜样责任”,既要持续提升自我,也要传递积极能量,让 “积极向上、坚持不懈” 的精神感染身边更多人。
如今,李滢感恩学校给予的平台,让她遇见良师益友。对于未来,她提交了参军申请,盼着能成为女兵,用青春守护祖国,期许未来成为有能力保护他人的人。面对学弟学妹,她真诚分享:“别光想,去做!就算结果不如愿,路上的收获也够珍贵;也别把自己逼太紧,劳逸结合,日子才鲜活。”
李滢的故事,是竞赛场上的拼搏奋进,是成长路上的多元探索,更是青春逐梦的生动注脚。她用行动证明,只要敢拼、会拼,平凡的校园时光,也能酿出最热烈的成长酒,而那些竞赛里的咬牙坚持、团队中的同心协力,终将化作人生路上最珍贵的底气,推着我们奔赴更辽阔的远方。
【复审:李香 终审:万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