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信息

科研攻坚路 协同创新行

记化环学院李玉龙教授科研团队的攀登之路

文字:康珺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5-26 字号:

在化学合成领域,一场以“高效、绿色、创新”为关键词的科研攻坚战正在悄然进行。近日,我校化环学院李玉龙教授领衔的化学合成与应用652科研创新团队,联合南方科技大学舒伟研究员课题组,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刊连续发表有机合成突破性成果,为有机合成化学注入强劲创新动能。

创新突破:从实验室到产业端的化学革命

“我们的研究就像搭建'分子积木',用最普通的原料拼出高精尖的化合物。”李玉龙以生动比喻阐释科研内核。团队聚焦镍催化烯烃的氢官能团化等反应,突破传统合成路径对贵金属催化剂的依赖,开发出低成本、高选择性的新型合成策略。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医药分子、复杂有机化合物和功能材料的合成提供了新的策略,相关技术已与化学化工企业开展应用对接。

科研攻关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恰是创新火花的迸发时刻。“前期探索如同在黑暗中摸索,需要不断试错与重构。”李玉龙回忆道。两校团队通过优势互补破解难题:四川轻化工大学青年博士团队提供充沛的科研执行力,南方科技大学前沿平台支撑理论验证,国家级人才舒伟研究员团队则在战略方向上把关定向。这种“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的协同模式,使课题组在三年内实现系列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

协同攻关:跨校联动的科研新范式

这场科研协作始于学术共鸣。当李玉龙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积累的镍催化经验,遇上舒伟团队在可见光催化的高效绿色转化领域的深耕,跨地域学术对话迅速升华为实质性合作。“我们建立了'周日云端实验室'机制,每周日上午的线上组会成为思维碰撞的固定舞台。”李玉龙介绍,这种高频互动模式确保研究方向始终聚焦关键科学问题,青年科研人员更在联合攻关中快速成长。

在人才培养维度,团队构建起“双导师+联合培养”体系:选派青年博士、研究生赴深圳进行长周期实验,两地导师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学生既掌握大型仪器操作技能,又传承严谨治学态度。团队青年教师、博士们纷纷表示:“在舒伟老师指导下设计合成路线,在李老师团队验证可行性,这种跨平台历练让我们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科研骨干。”

育人强基:有组织科研的实践密码

团队持续高产的秘诀,藏在学校“1257”发展思路与“652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的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中。学校通过专项经费支持、研究生指标倾斜、跨学科平台搭建等举措,构建起“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的科研生态。“学校将学科建设与申博工程深度融合,我们的每项突破都直接服务于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和区域产业升级。”李玉龙展示着团队服务自贡、成都等地化学化工产业的30余项产学研成果,团队的副产石膏、造纸白泥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和光致变色有机功能材料合成技术等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并累计创造经济效益数亿元,多氟化合物降解和高值转化处理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

在科研管理上,团队独创“目标导向+自由探索”的双轮驱动模式:70%资源聚焦国家重大需求,30%空间留给原始创新。这种平衡艺术在青年人才培养中成效显著。

向新而行:攀登科研高峰的未来图景

面向“十五五”新征程,团队锚定三大战略目标:在Nature、Science主刊实现原创突破,引领学科建设;围绕服务自贡化学化工产业,开展多氟化合物的降解处理和高值转化研究;培育化学合成领域省级及以上人才和科研团队。李玉龙教授透露,团队正着力攻关“贵金属替代”“反应条件温和化”等行业痛点,力求在绿色化学化工行业取得关键进展。

从分子设计到工业转化,从实验室数据到产业化参数,这支传承“652”精神的科研劲旅,正以协同创新之笔书写着科技报国的新篇章。正如团队成员所公认的:“在化学的世界里,最绚丽的反应永远发生在协同催化的过程中。”他们用行动证明:当创新要素充分耦合,基础研究的星火终将照亮产业升级的征途。

【复审:李香  终审:万燚】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