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四川轻化工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试行)》(川轻化﹝2019﹞98号)的规定,现对我校4项科技成果转化事项公示如下:
一、《一种原子力显微镜探针针尖修饰方法》科技成果转化
1.成果基本信息:
发明专利:一种原子力显微镜探针针尖修饰方法
发 明 人:陈建;代祖洋;罗少伶;聂松
专 利 号:ZL201610587721.6
专利权人:四川理工学院
成果简介:本成果公开了一种原子力显微镜探针针尖修饰方法,该方法是将AFM探针浸入可溶性有机物的水溶液中静置30min,再取出所述的AFM探针进行干燥,然后干燥后的AFM探针浸入脱水碳化剂中,最后将AFM探针用乙醇清洗并干燥至恒重,即得到碳包覆修饰的AFM探针针尖。本方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
2.科技成果转化形式
专利权转让
3.拟交易价格
专利权转让费:2万元人民币
4.价格形成过程
经成果完成人与受让方自贡东新电碳有限责任公司协商,双方同意该成果以协议定价2万元买断专利权。
二、《一种锂离子电池用MEG/Si/C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科技成果转化
1.成果基本信息:
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用MEG/Si/C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发 明 人:陈建;刘平;李琳;龚勇;彭川;赖世毅
专 利 号:ZL201910745336.3
专利权人:四川轻化工大学
成果简介:本成果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用MEG/Si/C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负极材料包括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纳米硅粉2~20%、表面活性剂1%~3%和碳源10~30%,余量为微膨胀石墨。采用化学氧化插层法和低温热膨胀技术制备微膨胀石墨,然后通过机械球磨和高温碳化法制备锂离子电池用微膨胀石墨/硅/碳(MEG/Si/C)复合负极材料。本发明不仅有效的缓解了石墨层嵌/脱锂的体积膨胀和收缩效应,还增加锂嵌/脱通道,有利于大电流充放电,保证负极材料适当的体积能量密度和库伦效率,该负极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可以达到857.9 mAh/g,具有比容量大、良好的倍率性能和电极的循环稳定,本发明制备方法工艺流程简单,原料简单易得,成本低,易于规模化生产。
2.科技成果转化形式
专利权转让
3.拟交易价格
专利权转让费:3万元人民币
4.价格形成过程
经成果完成人与受让方自贡东新电碳有限责任公司协商,双方同意该成果以协议定价3万元买断专利权。
三、《一种氮掺杂HCNFs/SA-Men+复合凝胶的制备方法》科技成果转化
1.成果基本信息:
发明专利:一种氮掺杂HCNFs/SA-Men+复合凝胶的制备方法
发 明 人:龚勇;陈建;李琳;刘平;周孝林;钟晓彤;王伦露;任意如
专 利 号:ZL201810981416.4
专利权人:四川理工学院
成果简介:本成果公开了一种氮掺杂HCNFs/SA-Men+复合凝胶的制备方法,以氨气或氨水为氮源,通过氨源热解法或一步水热掺氮法制备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氮掺杂HCNFs/SA-Men+复合凝胶。本发明制备的氮掺杂HCNFs/SA-Men+复合凝胶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高比表面积和三维网络结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氮掺杂量可控,可工业化生产,在吸附、能源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和实际意义。
2.科技成果转化形式
专利权转让
3.拟交易价格
专利权转让费:2万元人民币
4.价格形成过程
经成果完成人与受让方自贡东新电碳有限责任公司协商,双方同意该成果以协议定价2万元买断专利权。
四、《一种超级电容器用螺旋纳米碳纤维/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科技成果转化
1.成果基本信息:
发明专利:一种超级电容器用螺旋纳米碳纤维/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发 明 人:龚勇;陈建;李琳;黄坤;刘平;周孝林;李玉梅;范凌锋
专 利 号:ZL201810983123.X
专利权人:四川理工学院
成果简介:本成果公开了一种螺旋纳米碳纤维/TiO2复合材料及其应用,采用液相氧化法对螺旋纳米碳纤维进行改性使其活化,再通过水热法制得螺旋纳米碳纤维负载二氧化钛的复合电极材料。活化的螺旋纳米碳纤维去除螺旋纳米碳纤维表面无定形碳等杂质,增大了空隙体积和比表面积,也增加了表面活性基团,进而增强TiO2的负载量和结合力,复合材料的分散性较好,团聚较少,且未破坏HCNFs原来的螺旋结构,便于电子的存储和传递。本发明制备的螺旋纳米碳纤维/TiO2复合材料,比表面积大,具有良好的比容量、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在超级电容器材料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科技成果转化形式
专利权转让
3.拟交易价格
专利权转让费:3万元人民币
4.价格形成过程
经成果完成人与受让方自贡东新电碳有限责任公司协商,双方同意该成果以协议定价3万元买断专利权。
特此公示,公示期15日,自2021年2月26日起至2021年3月12日。如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实名反映。
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0813-5566787
纪委办公室:0813-5505625
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2021年2月26日